區議會要弄假成真?

Lee Chun Fung
2 min readNov 25, 2019

這次選戰,在議席的數目上無疑是壓倒性勝利 (388 vs 58席),但總得票是57% (非建制) vs 41% (建制) , 後者仍有近4成的支持,究竟算多還是少?過往所謂 “6:4黃金比”是否有性質上改變?有些人會視區選為立法會選舉的前哨戰,低立會是行「比例代表制」,下次若建制仍把握4成選票,其直選議席數仍票會太大變化。立會是政權比較感威脅的,權力和資源也較多,終究區議會只屬咨詢性質,地區政策仍由政府主導,實際的管治權力沒有轉移,過兩天克警還是出來亂打亂罵人而不用負責。

但這不代表區議會只是個政治花瓶,個人覺得,重要是怎樣把這次”勝利” 弄假成真。首先,先要了解區議會的強項其實在社區文化的推動上,這方面構成的政治,是可以還民眾的取態產生性質上的轉變。比如今早連登上有人說要攪18區義士紀念碑,這當然是一個不錯的提議,但落實怎攪呢?像以往請藝術家來空降一舊雕塑嗎?義士紀念碑會否能由上而下來做?假若區內有4成人持相反意見,他們的聲音又是否能包容在這紀念碑?是否只紀念義士,還是更多受影響的人,如清潔工?又或其實連儂牆就是紀念碑?在區政框架下能容下一面社區自發管理的連儂牆嗎?這些是文化問題,美學問題,也是政治問題,如何實踐民主的問題。其他種種如生活權利上,空間權利上,區內潛在的階級問題上,文化權利等etc

--

--

Lee Chun Fung

“我們所缺乏的,是對於處境的共同感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