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念與抗爭主體的消失?

Lee Chun Fung
3 min readJun 3, 2020

夕岸去年在《端》發表〈被圍困的六四論述,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〉,今年再看,還是挺喜歡的。若將文章對照到後來在港爆發的一連串事情,中美關係發展等,有些推測蠻準確的,但有些也不似預期。文章中有不少挺爭議性/挑機的觀點,如 “紀念與抗爭主體的消失”,圍繞六四紀念的所謂 “去動員” etc 他想指出悼念六四的”瓶頸”問題,如何能為記憶承傳找到活力?事實,文章關注的與今天語境也已有點不同,六四記憶在去年的運動找到一些新的接駁,不過,究竟是強化了”瓶頸”,還是找到新方向?這卻是另一問題。

何謂”紀念與抗爭主體”,他的文章這樣說:

//圍繞六四的種種紀念,複製着這種去動員(demobilization)的邏輯。支聯會主導的燭光紀念,儘管每年都在試圖吸收新元素,其骨子裏的保守色彩是一成不變的。過去幾年,香港社會對支聯會的批評不在少數,但多是從本土意識形態出發嘲諷其大中華主義,鮮有從左翼視角出發反對其議程的聲音。事實上,燭光紀念中體現的良心和團結,與歐美建制精英的精神勝利法是一脈相承的。它所宣傳的是中國極權主義的無孔不入,和少數被臉譜化的異議者;它所包含的出於本能的恐共情緒,要遠遠大過對社會運動價值的認同感;它弱化歷史的抗爭色彩,將「中國」和「中國人」他者化,來反襯出香港社會的民主、香港人的堅持,特別是支聯會三十年如一日在推動民主中國上的莫大作用。這其中當然不乏真誠的情緒,…

--

--

Lee Chun Fung

“我們所缺乏的,是對於處境的共同感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