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國卡塞爾「文件展」的「反猶」爭議(上) — 《人民正義》的多重解讀

Lee Chun Fung
Oct 6, 2022

--

圖1:印尼藝術群集「稻米獠牙」的作品《人民正義》(李欣潔/《端》)

五年一度的德國卡塞爾「文件展」(documenta)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展覽之一,多年來以其具影響力的策展典範見稱。然而,今屆「文件展」因印尼藝術群集(collective)「稻米獠牙」(Taring Padi) 的作品被指涉及「反猶主義」(Anti-semitism) 【註:一種具排斥性的意識型態,主要表現為針對猶太人的仇恨,乃至排斥、驅逐和屠殺】而被口誅筆伐。以色列駐德國大使館在社交媒體高調發文批評該作品是「戈培爾式的政治宣傳」,卡塞爾市長格塞勒(Christian Geselle)及德國文化部長克勞迪婭・羅特(Claudia Roth)亦對此作出譴責,要求調查該作品為何被允許展示,並認為日後應加強對「文件展」的管控。在連串批評下,藝術家們最終撒下作品,並為作品所造成的不安致歉。事件發生約一個月後,文獻展的總監舒爾曼(Sabine Schormann)引咎請辭。

「稻米獠牙」是著名的印尼藝術家群集,成立於90年代末,即獨裁者蘇哈托倒台前後,他們一貫以左翼、反霸權的「人民民主」立場見稱,常透過創作參與不同抗議,並主動走進社區中與基層民眾一同相處、一同創作、一同行動,其工作方式後來啟發多個鄰近地區的藝術群集,如沙巴的「龐克搖滾舍」(Pangrok Sulap)和東京的「A3BC」。

是次爭議源於其作品《人民正義》(People’s Justice)中的個別圖像,如作品左下角一個頭戴猶太帽,長相如惡魔的人,以及另一個在頭盔上寫有以色列情報機構「Mossad」,並畫上豬臉的軍警。乍看之下,這兩個圖像或讓人聯想到一些過往曾發生在歐洲(特別是納粹德國)的醜化猶太人行為;然而,若進一步從其創作脈絡看,藝術家的政治立場一直傾向左翼/反法西斯,而且印尼並沒有猶太社群存在,為何要借此場合宣揚對猶太人的仇視?這讓人頗為費解。

《人民正義》的局部(網絡圖片)

要回答這問題,或許我們可先從《人民正義》的視覺呈現中找尋答案。這作品大致由左右兩邊的豐富圖像構成:左邊畫上政客、資本家與軍警,背後繪有現代化的工廠和武器裝備,意味其強大的工業力量;右邊則刻畫人民的日常生活,一些人在歌唱、聚會,另有些人正在列隊遊行,手上舉著寫有「Resistance Cultural Movement」(文化抵抗運動)的旗幟。

整體而言,作品透過明確的對比手法表現左右兩方(民眾與統治階層)的對抗。值得注意的是,從畫面左下角的標語「The expansion of multicultural state hegemony」可顯示,藝術家要批判/諷刺的是一個由不同文化/國家組成的霸權,而這次涉及「反猶」指控的圖像正是這霸權的一部分,亦即是說,這作品並非針對猶太族群。

另一重要問題是,在印尼的社會語境,進步人士普遍對美國及其盟友以色列抱持批評態度,當中除卻「以巴衝突」問題,在1965年印尼發生一場由CIA暗中支持,針對左翼/親共產黨人士的大屠殺「九三〇事件」,而政府至今仍堅拒道歉。在這作品中,創作者將作為美國盟友的以色列軍警加進畫面,是為了描述兩國的共謀關係--然而,批評以色列的國家政策與「反猶」卻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,正如反對美國的軍事主義與仇恨美國人亦是兩回事,兩者不宜混淆。

總括而言,所謂「反猶」的指控相當程度其實屬「誤讀」,在我看來,雖然這「誤讀」有可能是源於藝術家的表達手法(如過於漫畫化的處理),或是策展單位的說明不足,也可能是由於兩地的文化差異(如德國人對「反猶主義」較敏感);然而,也不能排除個別人士將這「誤讀」上綱上線,從而壓抑/審查「文件展」中批評以色列的聲音【註:事實上,在這爭議爆發前,當地團體「Central Council of Jews」便針對性地對展覽提出「反猶」的質疑。另外,巴勒斯坦藝術組織「The Question of Funding」的展場更被人促意破壞及留下恐嚇字句。】。

無論如何,在連串爭議聲中,道德譴責的聲音大幅蓋過脈絡化的閱讀,讓藝術家的批評空間在這次「誤讀」前顯得相當弱勢,究竟這情況是否能避免?這次事件又掩蓋了那些政治討論的可能?這兩問題且留另文再談。

--

--

Lee Chun Fung

“我們所缺乏的,是對於處境的共同感知”